作者: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8/5/22 10:14:22 關注:6680 人
前情回顧:末端經濟來臨!從臺灣娃娃機行業現狀看2018娃娃機行業未來走向!(上)
那為何娃娃機供給端會在近兩年大爆發呢?自動販賣商業同業公會創會理事長謝朝清解釋,近幾年北中南各有業者開始推行分租經營模式,大幅降低進入門檻。
分租模式指的是由“場主”向房東租下店面,并購買娃娃機機臺,再將機臺以一臺為單位,分租給有意愿經營的“臺主”,臺主每個月只要付最少三、五千元不等的租金,并購置擺放在機臺內的娃娃、3C商品等獎品,就能開始做生意。
“現在大家都領‘22K’,又有一例一休,很多人都想要多一點收入,娃娃機最少只要一、兩萬塊錢就能開始做生意,”全臺灣最大連鎖娃娃機店珂珂瑪共同創辦人洪豐洲表示。
從“娃娃機臺主、場主樣貌大調查”中也可證實這一點。
這群臺主和場主中,近90%的人將娃娃機作為副業,其中,近75%的人初始投入資金低于五萬元,是許多連鎖小吃、手搖音調加盟金的數十分之一。
而這群人的正職,雖然也有軍公教、資訊科技業、金融業,甚至是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但最多的仍是服務業、學生和制造業。兼職者中74%的人,每月正職含非經常性薪資的總收入低于四萬元,比外玩全體受薪階級的薪資中位數還低。
無論從供給或需求雙方來看,娃娃機映照出的,是一個沒有本錢輸、也沒有本錢贏得時代。大家用低成本創業,但也只有低收獲,調查中若僅算臺主,有逾10%每月虧損,近40%每月獲利在五千元以下,只有23%每月獲利超過一萬元。
“過去幾年南韓景氣很不好,他們也有過娃娃機熱潮。不管臺灣或南韓,都可以看見景氣低谷時,反而有些商機會起來,”臺灣商研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流通產業組組長林原慶舉例,南韓今年暴增的炸雞店,就是因創業門檻低,大量失業或轉職的年輕人涌入開店。
這股娃娃機“末端經濟”看似生猛,但其實細究背后,可說是供給和需求雙方“錢不夠用”的無奈,應運而生的悶經濟。但如果只是想增加收入,還有很多低門檻的兼差選項,為什么是娃娃機竄起,且經營者多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呢?最早在中部開始推動場主、臺主分租制度的洪豐洲觀察,更深一層的原因,是大家其實都渴慕自由。
當娃娃機的臺主,可以在半夜或利用任何白天零碎時間去收錢、補貨,比起許多兼職而言,時間更有彈性,不僅如此,還有心靈上的自由。相較于低薪族在正職工作里普遍處于組織基層,工作內容與時間均大幅受限,娃娃機臺內不到兩立方公尺的空間,卻是臺主們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揮灑的場域。
洪豐洲說,每位臺主對機臺內的空間有完全的自主權,擺放哪些商品、如何陳設、怎么調整機臺參數,都是實踐想法。調查中的確有63%的人因“時間彈性自由”而選擇投入娃娃機產業,高居第一。
身為資深夾客、娃娃機資歷接近二十年的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認為,這其實就像去年臺灣開始談的“斜杠(sash)”概念,也就是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重的職業身份,例如既是創業者也是講師,并是作家,“追尋自由的心,其實每個世代都一樣,但對職涯的觀念解放后,會讓我們更敢去實踐。”
只是過去大家討論的“斜杠青年”,是有能力去演講、接案的忠告社經地位族群,而娃娃機就像是M型社會中低端的人嘗試實踐多重職業身份的出口。但商業行為若只有供給,無法成氣候。從需求方看,娃娃機興盛是因消費者能用最低成本滿足冒險、刺激的欲望。
也曾是娃娃機重度玩家的臺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和冀劍制都不約而同的認為,夾娃娃的精髓,其實不在于娃娃,而在于“夾”。夾娃娃除了滿足以小博大的快感,也滿足人們血液里自遠古時代就有的“狩獵”需求,消費者可以用很低的花費,滿足狩獵的欲望,若夾到娃娃還能收藏,或饋贈親友,成為人及往來的一環。李明璁比喻,有錢人的玩具,是名表、紅酒、藝品,去eBay或拍賣會上競標,獵取這些藏品,年輕人沒有閑錢,則只能走進娃娃機店,用銅板狩獵一個一個的玩偶。兩個云泥之別的場景,滿足的卻是相似的快感。
在“娃娃機愛好者樣貌調查”中,分析臉書上超過一萬四千名娃娃機中重度玩家也可以發現,這的確是一群陽剛味較重、性格草根的群眾,他們互動最深的藝人粉絲頁是以本土、草根為號召的臺式嘻哈團體“玖壹壹”,喜歡的網紅是滿身肌肉、評論時事臟話不離口的成吉思汗健身房館長“飆捍”,并也關注大甲鎮瀾宮的動態。
“如果過去幾年談的小確幸是小咖啡館、小小的消費跟滿足,那夾娃娃召喚出來的,就是小刺激、小冒險,我投十塊、二十塊,就可以賭一把,夾到很高興,夾不到也不會失去太多。”李明璁認為,因長期不景氣,M型化社會的結果,讓娃娃機變成當前年輕人重要的解悶管道。
雖然娃娃機成為受薪階級苦悶生活的出口,但不論業者或消費者都認為當前的市況已經過熱。調查中有近90%的玩家和約65%的業者,認為娃娃機是即將破裂的泡沫。紀富騰斷言,今年暑假后將有一波娃娃機店倒閉熱潮,明年農歷年后會衰退得更明顯。
馮勃翰表示,這是經濟學所說的“獨占性競爭”,也就是當一個產業的進入門檻低,幾乎誰都能進場,且難以做出明顯差異化時,只有早期進入的人有利可圖,長期而言,產業的平均報酬會趨近于零,呼吁業者要見好就收。
然而,只要臺灣的實質薪資與購買力沒有改變,加上高齡化造成的消費不振等現象,就像雷納德·蘭黛所說的,重點不是口紅,而是“小奢侈”。
林原慶指出,從日本過去二十年的經驗來看,即使今天娃娃機的泡沫破了,臺灣未來還是會有更多的低成本、低消費的業態出現。
慘敗的日光燈、平日無店員也無客人的娃娃機店面,這是個看似有些荒涼、哀傷的娃娃機時代;但,這不全然只有絕望,在谷底時刻,還是有很多創意跟機會可能迸發。例如娃娃機業者已開始轉型升級,希望引進悠游卡等電子支付,并串聯商圈商家,把娃娃機店作為行銷宣傳通路。
而從日本的例子看見,過去二十年,零售業仍在不景氣中,做出許多回應消費者低價消費需求的創新,例如臺灣人熟悉的品牌大創,不僅帶動產業鏈,更成為年營收入逾四千億日圓、觸角橫跨五大洲的跨國集團。
這波娃娃機狂潮的幕或將落下,但在高齡化與少子化背景下,只要臺灣低薪現象未改善,這種低進入門檻與低消費金額的“末端經濟”只會是長期趨勢。如何在低薪時代滿足需求、開創價值,是臺灣這個商業社會中,大小老板、店家們得持續編寫的劇本。
文章來源:《商業周刊》
轉載請注明《GTI神州游樂》!
網友評論